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十八大五年来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基础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不仅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而鲜活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成熟、深化、完善。还意味着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在新的时代方位上肩负着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等历史新使命。
一、理论自觉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理论自觉即人们对自我作为理论学习或研究主体存在的一种自觉自主认识,作为教师,其理论自觉性表现为以一种独立思想精神和批判态度对那些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事件有意识地追问与反思,以寻求对日常教育现象、问题的澄清与解蔽。教师理论自觉是在教育变革中能够以变革主体来参与变革,推进改革在实践层面真正发生的需要,也是当前教师职业发展的时代所需和客观要求,即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自觉则应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什么”,“怎么样”具有清醒的认识和专业性了解,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本质区别和独特使命。
高校是加强意识形态与思想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程度是一个民族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实现。尤其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中都面临诸多新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也迎来各种新课题,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才会有希望,复兴才会有动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尤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时刻紧随时代步伐,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不断增强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积极推动理论研究与理论宣传,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这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基本职业特质,也是进入新时代要坚守的历史使命。
二、理论自信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备素质
理论自觉是理论自信、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的前提和基础。自觉自信不仅仅是一种姿态、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行动。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鲜明地把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写在了走向未来的新起点上,这既充分展示出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理论上更加先进、实践上更加坚定。也鲜明反映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在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四个自信”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民族信心,凝聚各种力量不断前行、攻坚克难的思想保障,也是思政课教师队伍信念坚定、立场坚定、学科自信、教学自信的力量之源。
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是现实之塔。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坚定信心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逻辑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尤其是时代车轮驶至今日,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时代课题转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蕴而生。这一思想正是在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基础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政治保证等诸多问题进行全新理论阐述;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则与具体民族特殊发展形式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的艰辛理论探索;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中国革命、建设、特别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充分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证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证实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征程要有新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真正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到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及现实演进脉络,这既是我们安身的根本、立命的基础,也是客观现实所需。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对马克思主义似懂非懂,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色彩,盲目崇拜传播西方观念的错误意识。避免只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视为简单职业和稳定收入,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可以学、可以懂,但不必去信仰的功利心态。才能从理论上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从思想上时刻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必胜信念;才能在内心深处真正充溢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和对思政教学的热爱。
三、理论研究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思想上的坚信;信念上的坚持,源于理论上的澄明。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作为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者,高校思政课教师更要自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
首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也是党的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也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普遍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轨迹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实践逐渐成熟的进程。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将马克思的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推进到全新历史阶段,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契机。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天接地”的学科特质,注意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统一、文本范畴与社会现实想联系、绝对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融合,我们的理论研究才会既有厚度又有风度;我们的教学内容才会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其次,思想性与政治性相结合原则。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根源于它在实践基础上的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同样兼具着“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双重特点。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如何在教学宣传中既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独特意蕴和学术内涵,又适时生动表现其实践的革命本性和鲜明的政治立场无疑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最后,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原则。真理与价值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逻辑关系,真理的实现往往以价值为导向;而价值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即以真理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坚持其真理性也就是要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必然性和体系的科学性;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发展规律;认识和研究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坚持其价值性则是注重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旨归和最高理想;认识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奋斗目标;认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初心和民本情怀。将二者相互融合在思政教学实践中,才会实现社会和人类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和现实要求统一,自在的学科属性与给定的学科使命统一,逻辑设定的目标和实际应对的任务统一。
四、理论宣传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使命
理论来自实践,最终还要指导实践。理论自觉、自信和研究要为理论宣传和教育教学工作而服务,这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前提基础,也是思政课教师肩负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方向是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原则,把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的根本出发点,它决定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谓教书育人,以人为本。就是指思想政治理论宣传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其实质是把学生放在首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维护学生人格尊严,熟悉学生心理基础上,耐心用心地与学生平等对话,在潜移默化中使之亲其师、信其道。所谓德智体美,以德为先,则是指思政课教师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履行职业道德,培养高尚品德,树立良好师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德是师者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对学生具有最直接、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师德是学德的前提和条件,作为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任务和重点。所以新时代高校教育责任重于泰山,新时代思政教师使命任重而道远。
王萍
作者简介:王萍,女,汉族,1977年4月生,2003年7月参加工作,200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副主任。在《学习与探索》《理论探讨》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在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1部;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指导》(副主编)1部;主持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3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东北农业大学首届青年教学能手奖;校“迎评杯”青年教工大奖赛一等奖;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奖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系列“精彩一课”奖。